賞書讀詩品人生——我與現(xiàn)當代文學的獨家記憶

掃一掃分享
發(fā)布者:蘇必安Eli????
發(fā)布時間:2016-12-27
版權說明:該作品由用戶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內容、圖片、音樂、字體版權由作品發(fā)布者承擔。
侵權舉報
上一頁 下一頁
    • 魯迅并不單單在追悔折斷風箏這個行為,而是想到自己作為長輩,作為兄長,卻用了這樣一種霸道暴力的方式,利用長幼尊卑的秩序,自以為是地剝奪了一個兒童的快樂,這是何等的愚昧無知。而當魯迅千方百計想為自己尋一個寬恕時,卻發(fā)現(xiàn)過去的已經過去,小兄弟已經記不起幼年時的遭遇了。換而言之,過去給他造成的傷害,魯迅再也無力償還。舊社會受傷的并不只有他的小兄弟,所有人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而這些罪孽,化作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傷疤,成為一場致死的慢性疼痛。

      簡單的一件小事,卻是整個社會的投影。魯迅這次沒有振臂高呼,沒有吶喊,沒有真的猛士,沒有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以自己是一個大哥哥的角色,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魯迅在結尾無奈的一句“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正是我將將讀完這篇散文時的感受。我們還能希求什么?我們的心只得沉重著。

    • 愛,是一種信仰
      讀徐志摩《雪花的快樂》有感
    • 這是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的序文中寫到的,作為一個詩人,這段話自然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中國近代騷客輩出,但若要論寫愛情,無人能出徐志摩之右。

    • “詩人也是一種癡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成的一片。”

    • 我讀徐志摩,要從初中時語文課本上的《再別康橋》開始說起。第一次讀,我就被詩中婉轉動人若歌若頌的情愫打動。每個不舍的離別時刻,我的腦海中總是可以回想起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的一句話,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這句被無數(shù)個我們手抄進秘密的日記本,離別總是沉重的,但徐志摩卻借助了輕松的詞藻,四兩撥千斤地托起了沉重的心情。情如云飄逸,這正是徐志摩最為擅長的。從《雪花的快樂》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鮮明的徐志摩特色。全詩開篇“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瀟灑”,徐志摩恍如靈魂出竅,超然出塵世,頓時賦予了文字一絲輕盈。作為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詩無疑可以滿足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每一小節(jié)最后,總有“飛飏,飛飏,飛飏——”三個飛揚就像三個節(jié)拍,層層遞進,將我們的感官隨著雪花的飄揚一步步上升,最后的破折號又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這是音樂美的體現(xiàn)。從徐志摩的用詞上,我們仿佛可以跟著這片隨風飄蕩的雪花,穿越幽谷山麓,這是繪畫美,最后,整首詩的句式規(guī)整,段落分明又體現(xiàn)了建筑美的特點。
    • 詩篇的最后,一切回歸到最原始的情感沖動,從飛揚到消融。愛情可以讓人放棄一切,用盡一切,雪花甘愿犧牲自己,只為成全這片刻溫存??梢姁矍樵谛熘灸Φ氖澜缰?,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

      但憑實話說,如今的我再讀徐志摩,已經沒有了最初時的內心悸動,也許是已經品嘗過了愛情,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在夢里幻想的虛無。我發(fā)現(xiàn)真正的愛情其實并沒有徐志摩所描述的那么夢幻,那么偉大。與林徽因長達半個世紀的想得不得,可能也是造就這樣一個為愛癡狂的徐志摩的因素之一。也許,沒有得到的才是最美好的吧!

    • 老實說,除了《邊城》,沈老先生的其他作品我并沒有怎么接觸過,想來也是慚愧,上了現(xiàn)當代文學后,迫不及待地找來其他作品來讀,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蕭蕭》了。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向來是溫婉的,如小橋流水,云煙過隙。蕭蕭也不例外,盡管蕭蕭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完整的家庭,小說開頭蕭蕭被賣做童養(yǎng)媳,后來的越界懷孕花狗跑路,甚至被囚禁,可以說她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沈從文散文化的筆調和抒情化的敘述風格,給這個悲劇蒙上了獨特的樂觀主義色彩。沈從文賦予了蕭蕭美麗的面龐,純凈的心靈,又用繪畫一般的文字,給這個邊城世界構造出了秀麗湘西的風景畫卷,令人讀之完全體會不到悲劇的傷痛。

    • 浮華背后的蒼涼
      讀沈從文《蕭蕭》有感
    • 蕭蕭并不只是一個外表美麗的花瓶,她追求自由,夢想愛情。正如沈從文所想的一樣,她是農村女性人性解放的代表。小說中寫到,蕭蕭一直想成為“女學生”,渴望“女學生”自由的生活。湘西世界雖然很美,卻免不了和城里世界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湘西村民對城市女性的種種偏見也可以感到兩種不同文化的強烈沖突。
      蕭蕭戲劇性的逃過了被沉塘,發(fā)賣的命運,這和沈從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也和蕭蕭對于自身可憐生命有關。蕭蕭順利的產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但她的兒子毛毛也娶了童養(yǎng)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運,似乎一切又回了原點,這是小說最顯悲的地方,也是沈從文作品思想核心美麗總是讓人憂愁的體現(xiàn)。

    • “鄉(xiāng)下規(guī)矩”的條條框框,框住了一代代淳樸無罪的鄉(xiāng)民,他們只是機械的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著。或許有人曾想過要反抗,比如,曾經年輕的人,那時的蕭蕭是年輕的。她想要掙脫出這個框,渴望像女學生一樣,那么神氣,那么自由。于是在花狗引誘她又狠心拋棄她之后,她決然地要出逃,去尋找自由的腳步,任自由帶領她飛翔。但是這樣的夢終究做得太美,不是說太美的東西連神都會因妒忌而從你手中奪走么?醒來的時候,夢到底碎了一地,這一地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間的坍塌,早已尋不到自由的方向。該怎么彌補拼湊著重來?在幸運地脫離“發(fā)賣”后,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氣,掙扎在宿命深淵的美麗剪影。生命,自此寂寂。當多年后的蕭蕭抱著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牛兒娶親,完全習慣了這樣平庸的生活之后,也許連她自己也會忘記,她曾經僅有一次地,逐著自由的方向出逃過。

    • 十幾年前的嗩吶聲縈繞著,縈繞著,在耳際,揮之不去。又一回,倒帶般吹嗩吶接媳婦的喜事開始了,而我聽到的絕非是嗩吶無限膨脹的喜悅聲,倒是一曲悠揚的牧歌,在歡悅的背后總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傷,一直一直單曲循環(huán),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華繁盛后蒼涼的底色。

    • 對于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動。帶著這么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

    • 來去若空
      讀蕭紅《呼蘭河傳》有感
    • 熟悉的筆觸,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xiàn)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 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么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 我一直十分驚奇,就是這樣一個在名門貴族中生長起來的張愛玲,竟能寫出這樣鋒利慘痛的作品。《金鎖記》是為數(shù)不多我未讀過的張愛玲的小說,但當我有意無心地翻完它時,心里的沉重久久都散不去,好像這本書的作者不是張愛玲,倒像極了魯迅。

    • 鎖人的是
      的是張愛玲
      讀張愛玲《金鎖記》有感
    • 書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敗分家后,七巧帶走兒女另租了一棟屋子住下。"芝壽直挺挺躺在床上,擱在肋骨的兩只手蜷曲著像宰了的雞的腳爪。帳子吊起了一半。外面?zhèn)鬟M來說絹姑娘生了個小少爺。丫頭丟下熱氣騰騰的藥罐子跑出去湊熱鬧。......然而芝壽不再抗議了。"

      寥寥幾語,便寫出了那個重男輕女時代的殘酷。兒子奠定了一個女人在夫家的地位,女人們則被關進了名為封建禮教的監(jiān)獄,成為了生育機器。絹兒為長白生了兒子,芝壽的婚姻就此剩下一張白紙。

    • 七巧的哥哥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為了省掉一筆嫁妝,將親妹妹曹七巧送進了姜家癱瘓少爺?shù)男路坷?。此時七巧正值花季,就這樣被許給了個殘疾人,不僅在情欲上,而且在精神上,一個麻油店的小姐,從市井來到一個充滿繁文縟節(jié)的大家庭,七巧被一個無形的枷鎖給牢牢束縛住了。她的行動受到了身邊的人及封建禮教的監(jiān)視限制,被身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連丫環(huán)都在心底認為,二奶奶比自己還低等。然而,更可怕的不是與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虛與情欲的壓抑。七巧嫁入姜家,只能天天面對服侍著一個殘廢的丈夫。她對丈夫沒有感情,通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現(xiàn)象,七巧甚至對丈夫嫉惡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時光就注定伺候這樣一個丈夫。她愛季澤,卻只能在同一個屋檐下天天望著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從季澤的玩笑話語中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這樣壓抑而充沛的感情描寫,正是張愛玲所擅長的。在她的筆下,這個情欲得不到滿足的少婦為了黃金,熬了半輩子后,分得了一大筆遺產。

    • 為黃金而鎖住的愛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愛欲最終也導致了她的兒女長安、長白的蒼白生命與畸形情感。

    • 作品結尾更是將七巧的悲哀描繪得非常凄涼"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之后幾年,鐲子里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試,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愛情。然而現(xiàn)實的真實讓她的愛情變得虛假。轉而投向對錢財?shù)淖分鹋c守護,乃至用自己兒女的愛情作為她愛情悲劇的陪葬品。
    • 張愛玲是個劊子手,毫不留情將封建時代女人的命運最殘酷的一面斬下來,赤裸裸的擺在我們眼前。這也難怪夏志清會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罷。

    • 徐藝來
      新聞學
      2013051515
    • 老師,我們有緣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