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記憶 | 致那些年麥垛里逝去的時光 麥收 記憶 麥垛 逝去 時光 掃一掃分享 立即制作 發(fā)布者:莨耔 發(fā)布時間:2016-06-12 版權(quán)說明:該作品由用戶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內(nèi)容、圖片、音樂、字體版權(quán)由作品發(fā)布者承擔。 侵權(quán)舉報 H5,H5頁面制作工具麥收記憶致那些年麥田里逝去的時光“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老家,又到了收麥子的時候了。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你還記得小時候家里是怎樣收麥子的嗎?蔚藍的晴天,空氣中彌漫著熱氣,金黃的麥田隨著滾滾熱風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浪,一眼望去,盡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年的收獲就從這里開始這一系列生動的場面,將成為過去30年中國農(nóng)民夏忙辛勤勞作的見證。如今收麥子基本都用聯(lián)合收割機了,但二十多年前哪有這東西,見都沒見過。那時,割麥子是“純手工”的,用的是鐮刀。記得那時候家里要是地多,到了麥收季節(jié)很多親戚都會來幫忙。因為那時候割的慢,而節(jié)氣不等人,得抓緊收完好種玉米。那時還是小孩的我們,有時也會被大人逼著去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捆麥子、搬麥捆,毛死個人,熱死個人,可不情愿了。麥子割完了,就得把它拉到場里。那時家里富一點的,用牲口拉;窮一點的,就要用地排車人力拉了。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地排車兩邊還要系上繩子,母親也幫著拉,小孩有時也得上陣。那時雖然沒什么力氣,但好歹能減輕點負擔。那時,天都要黑了,卻還在地里忙活,也是經(jīng)常的事。收割過的地里,會有老人和小孩拾拉下的麥穗。老人是自愿的,苦日子過了太多年,挨過那么多餓,他們對糧食總是特別珍惜。而小孩,一般都是家長支派的。麥子拉到場里,就要打場了。脫粒用的是碌柱,一遍一遍地碾。拉碌柱的,也要么是牲口,要么是人。壓好了,就得起場,這是起場用的叉子和耙子。兒時的打麥場,大人的繁忙場,孩子的歡樂場。那時,麥秸垛就是我們的蹦蹦床。蹦起老高落下來,就為那身子一沉一彈的感覺,總是惹出哈哈大笑,那種快樂就別提了。那時天氣正熱,孩子們就愿意躲麥秸垛后邊涼快。無所顧忌,肆無忌憚,藏老貓,不怕磕著碰著。把麥秸垛堆得這么漂亮可不容易,那是需要技術(shù)含量的。那時候看著大人把麥秸一層層堆起來,覺得好厲害。接下來就是揚場了,最盼的就是有風。用木掀把軋下來的麥粒迎風拋向空中,風把麥殼吹到一邊,麥子唰唰的落下來,那畫面、那聲音,現(xiàn)在想想還挺美的。年齡越大的人揚場水平越高,塵土和柴屑飛走了,麥粒堆積的很干凈。那時候只有少數(shù)有條件的用電風扇揚場。麥子揚干凈了,就要裝袋子。接下來就是曬麥子,一直到曬干為止,要好幾天,天好的話。要是趕上突然陰天下雨,得趕緊把麥子堆起來蓋上,那一陣手忙腳亂,就跟趕命似的。趁天還沒黑,大家爭分奪秒的把曬干的麥子裝進口袋,夏天的雨水說來就來。農(nóng)村的日子,就是從白天到黑夜不停勞作的生活。小孩子無憂無慮地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麥堆上,盡情地玩耍。小時候最喜歡在這里玩了,赤腳走在上面特別舒服,騎自行車轉(zhuǎn)圈也能施展得開。當然,最多的還是跟小伙伴追逐打鬧、各種玩樂。這一袋袋沉甸甸的麥子,是農(nóng)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換來的勞動成果,還要有一些交公糧。從高處鳥瞰麥場上頂著烈日辛苦勞作的人們,這些場景勾起多少70后童年的美好回憶。后來,慢慢就有拖拉機了,省了好多力氣。最后,麥場里就只剩下了麥垛,顯得有點冷清。很快,麥場也沒有了,被重新耕開,種了玉米。幾個月后,麥秸垛就變成這樣了。就像我們的長大,越來越落寞。最后致那些年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制作:王冰 單青 王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