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冬至憶兒時 火框 又是 冬至 兒時 掃一掃分享 立即制作 發(fā)布者:肖先生 發(fā)布時間:2018-12-22 版權(quán)說明:該作品由用戶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內(nèi)容、圖片、音樂、字體版權(quán)由作品發(fā)布者承擔(dān)。 侵權(quán)舉報 火框H5,H5頁面制作工具冬至一到,在外奔波的游子,就會備齊年貨大包小包的往家趕了。回到家里,圍爐夜話是少不了的,高興了,圍著火塘抽根煙,喝點小酒,聊點山外的事情,有時皇城根腳下的事也能聊上幾句。卻又勾起無限鄉(xiāng)思...一句冬至大如年,卻時常有回憶的心境。還未到寫回憶錄的年齡,孩童時期,一直偏居于湘中西的雪峰山脈里。雪峰山,顧名思義,每年冬天雪是不可少的。印象當(dāng)中,每年都有幾場大雪,比現(xiàn)今的京城雪都要多。趕上好的年份,南方的雪也能下出洋洋灑灑的氣勢。一到下雪,就是孩子們的世界了,就算凍得瑟瑟發(fā)抖也要在外面耗著,生怕進(jìn)屋子就會要與雪花告別,還要再等上一年。南方的冬天沒有暖氣,但是取暖又必不可少,南方人的智慧在這個時候要展現(xiàn)的。于是一種叫做“火框”的物件,成了我們兒時冬天最重要的伴侶。上學(xué)路上、課堂上、去同學(xué)家做作業(yè)、甚至上茅廁都會帶著這東西。火框,外面是“框”,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竹子編的,家家戶戶不一樣,大戶人家要精巧一些,有的外面還會用土漆抹上一圈,有的為了怕孩子燙著手,還會配一個蓋。火框,里面是“火”,說是火,其實是木炭,盛木炭的有的是陶瓷碗,有的是搪瓷缸碗,最常用的還是南方物美又價廉的“缽缽”。回想起小時候,每天晚上必須干的一件事就是做“木炭”,為什么要自己做,一方面經(jīng)濟拮據(jù)買不起木炭,另外山里什么都缺就不缺木頭,所以就靠自己動手了。晚上家里烤火,父母把燃得最旺最透的“松木”夾出來,埋到灰里或者放到壇子里蓋上蓋子,由于瞬間缺氧,松木很快就會滅了,冷卻到第二天就成了木炭,可以放到火框內(nèi)壁的間隙帶上出門,這樣“缽缽”里的木炭不夠的時候,隨時可以添上去。依然記得,上課間隙,大家就會把“火框”拿出來對比,誰的木炭多,就代表著這家父母對孩子的愛要多一點,落后的晚上回家一定會想盡辦法會讓父母多儲備一些。在濕冷的南方山區(qū),火框成了大家取暖的神器??墒侨绻阉麅H僅理解為取暖工具,顯得有點狹隘了。可以說,小時候圍繞著火框,孩童們賦予了他吃喝玩樂的各種功能。小時候上學(xué)要帶飯,早上帶的飯到了中午就快凍成冰疙瘩了,怎么辦?飯缸的底下放一勺豬油,到了快吃午飯的時候,把飯缸放到火框里加熱,豬油遇熱一化,和米飯相煎發(fā)出滋啦滋啦的聲音,那香味能夠彌漫整個教室......木炭是最容易滅的,各種配件和十八般武藝就各顯神通了。用麻竹做一個吹火筒,一頭含在嘴里,一頭對著木炭吹,炭火就不容易滅。最為有意思的,就是每天課間休息的時候“掄火框”,為了不讓木炭熄滅,一到下課大家站成一排,用手臂掄著火框從腳到頭掄一整圈、兩圈、三圈,大家相互較勁,看誰掄的最賣力,看誰的碳燒的最旺......當(dāng)然,這也是一高危運動,有的年紀(jì)小的孩童,火框掄到頭頂?shù)臅r候,整個缽子掉了出來,頭發(fā)、脖子上都是木炭!雖然大家相互之間較勁,但是關(guān)鍵時刻那種純潔善良到現(xiàn)在還歷歷在目:誰“掄火框”的時候頭發(fā)上掉了木炭我們趕緊潑一缸子水滅火;到了下午誰的木炭不夠了,大家都給他勻一點;誰的炭火滅了,大家都爭著給他火種;一到午餐的時候,大家圍在一起,相互之間從對方的飯缸里夾菜......一晃幾十年過去,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四季輪回,這是自然規(guī)律,世界也遵循著他的規(guī)律前進(jìn),有些東西自然是要消失的,有些場景自然再也回不去,火框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永遠(yuǎn)的記憶。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是要烤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