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1776—1874),字百瀹,號介侯。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文詞博麗,選為庶吉士。張澍先后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大足、江西蘆溪等縣知縣,曾歷3行省11州縣,所到之處皆有政聲。他博覽經(jīng)史,為乾嘉時期著名的經(jīng)史學(xué)家、金石考古學(xué)家,其生平著述可“高與人齊”。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夏,因大足知縣趙時奉調(diào)廉差(鄉(xiāng)試之官)而代理大足知縣,至二十四年春趙時回任而去職。張澍來任之際,受趙時之托更修縣志,政務(wù)之余,兩次漫游寶頂,多次登臨南、北二山,寫有《前游寶頂山記》《后游寶頂山記》《游佛灣記》《書唐昌州刺史韋君靖碑后》《古文孝經(jīng)碑考》《跋趙懿簡公神道碑后》《書文殊問維摩詰病圖后》等20余篇文章,多具學(xué)術(shù)價值。其中的《前游寶頂山記》,還被清代同治年間大足知縣王德嘉書刻在今圣壽寺三世佛殿內(nèi)。另外,張澍在大足還有題詩詠事40多首。今大足南山崖壁還存有張澍書寫的“辰秀太清”“蓊然云起”題刻。
張澍在任,更修縣志未能完成。其后,多次易地為官,始終隨帶志稿,直至完成,惜未刊印,后經(jīng)道光間知縣王松增刪印行。該志手稿現(xiàn)存臺灣。
《大足金石錄》為張澍為編修縣志而編寫的著作?,F(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共一冊,手抄本,紙捻裝,高26.8厘米,寬20.8厘米。主要是對大足境內(nèi)北山、南山、寶頂山等石刻,以及多寶塔、寺院等銘文的抄錄,共計收錄碑刻銘文、摩崖題記等45則,末尾另附“大足人物志”,共錄有23條大足籍人物生平簡介。